相對以往傳統媒體「和風細雨」式的輿論監督,高度開放、互動、參與的網絡輿論環境常常是「暴風驟雨」,考驗着各級政府部門的輿論應對能力,以及對網絡心態學的分析。
更為嚴峻地是,網絡輿論爆發時,一些新聞媒體在利益驅動和眼球效應下刊發一些炒作性的報道,對網絡輿論推波助瀾,對事件背後多元化的民眾訴求和事件的複雜性視而不見,可謂是場網絡心態戰啊。
在這個眾聲喧譁的輿論時代,如何提高同媒體和網民打交道的能力,正確引導公眾輿論,掌握一些網絡心態學去打勝網絡心態戰機制必不可少。
(加/信,一對一免費分析情感問題)
一、羅密歐—朱麗葉效應
逆反心態,即一個人內心所激發出心態抗拒,是網絡輿論應對與引導中常見的現象。逆反心態也叫「羅密歐—朱麗葉效應」,即家族的反對反而促進了他們的結合。
好奇心也可以產生逆反心態。越是禁止的,人們越是好奇。過分限制某些信息的傳播,反而會激起更多人們傳播這些信息的欲望。
另外,過分誇張和言過其實也會產生逆反心態。一些個人和機構在解決危機中如果使用過多空泛的大話套話,就很容易引起逆反心態。
二、態度比事實更重要
心態學家發現,決定人行動的,往往是喜好而非知識。比如戒煙,人都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只有讓人痛恨吸煙,才有可能戒煙。
在快速閱讀的新媒體時代,傳播力和影響力經常並不在於事實和邏輯的傳遞,而在於態度和情感的傳遞,這就是態度傳播。
在一些災難性事故的政府新聞發會上,即使發言人發布的事實再翔實,如果缺少一句真誠的道歉,沒有一句溫暖人心的慰問,其效果也不會很理想。
在危機面前,最重要的往往並不是對錯,甚至也不是真偽,而是「態度」。
三、樂池理論
什麼樣的事件容易引起人們集體關注?傳播學中的「樂池理論」認為,一個人說我能解決中東問題,另一個人在演出時不小心掉進了樂池,誰更容易引起關注?誰更容易成為網絡的熱點話題?顯然是後者。
所以,注意力和傳播力大小,往往並非由事件的重要性決定,而是由事件的戲劇性程度決定的。
四、尖叫效應
人們是否接受一個信息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比如,人們傾向於相信負面消息;人們傾向於相信多次重複的消息;傾向於相信那些形象生動有趣的消息;傾向於相信那些能夠驚嚇或者激怒人的信息等等。
五、壞消息法則
壞消息總比好消息傳播得快。有學者指出,人們之所以更加容易關注負面新聞,是因為在漫長的演化中,人類只有擁有了超強的危險感知能力才能生存,而「壞消息」往往意味着危險。
生活在社會中底層的大多數人,他們的焦慮感和不安感更加強烈,所以也就越對危險信息更加敏感。所以,危機預防比危機應對更重要。
六、感嘆號心態
在網絡傳播行為中,相當部分人會不自覺地遵從「感嘆號」心態,即在極短的時間裡跟着感覺走,選擇那些更「刺激」人們情感和情緒的信息進行轉發,而那些更為完整、理性、嚴謹的信息,往往在網絡的眾聲喧譁中沉沒在信息汪洋的底層。
七、敘事戲法
傳播學規律表明,敘事視角的設定和轉移,會帶來不一樣的態度引導。比如從受害者角度的描述,和從施害者角度描述,傳遞給人的好惡程度就有差別。
同一素材的不同敘述結構,也會提供不一樣的故事。
此外,語言風格、感情色彩等也能影響同一事實所帶來的殺傷力。
八、雙面傳播
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受眾,提供雙面乃至多面信息,有助於他們了解事件複雜性,從而更加理性地進行判斷。
傳播學規律認為,一般來說雙面展示更有說服力。比如先說一個缺點,再說一個優點會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對傳媒素養較低的群體,應該優先考慮的是不要把他們弄糊塗,所以最好是就事論事,提供簡單清晰的單面事實甚至斷言,反而有好的效果。
九、回音室效應
群體可以極化和放大信息。所以,爭取好評的捷徑是爭取最先的好評。
如果群體中一開始就有人認為一個人好看,整個小組的人就會越來越認為這個人美麗動人。很多明星就得益於此,說她好看的人越多,人們就會認為她越好看。
這也叫「回音室效應」:大家的互動就像一個回音室,會很快把聲音變大並變得更加極端。
十、「定時炸彈」效應
個人或機構形象、品牌構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旦這一形象在網民心中樹立起來,要否定它十分困難。
但是,好的形象應該是一個多面的、豐滿的、有人性的形象。如果形象過於偉岸和完美,就會形成「定時炸彈」效應,稍微一個小瑕疵就會立即引爆,形成戲劇化效果,引發危機。
這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宣傳不宜過分拔高,說話不可過頭,過於絕對的模範等於人造了一個靶子放到眾人的放大鏡下。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評論列表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