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全書以王小波文革時期下鄉插隊時的一個故事為敘述主體,故事主角「豬」是中國散文中非常罕見的表現對象,這個對象的選擇其實也說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因素。在作者看來人和豬一樣,也是只求自由的本性,「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閒逛,飢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無疑,豬所處的這種自然狀態,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樣,是一種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
一、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二、作品賞析
在一個荒謬的時代里,王小波用邏輯來揭示荒謬。而邏輯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能力,如果不能說邏輯是特立獨行,那麼也就不能說王小波特立獨行。如果人們覺得王小波特立獨行,那麼也許是這個社會太不正常了。同樣可以粗暴地說,王小波的意義不在於特立獨行,而在於人性的正常。
在那篇廣為流傳的雜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裡,王小波懷念了一隻特別的豬,因為「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豬的命運是被人設置好的,公豬閹掉,長肉,傻吃,悶睡,等死;母豬下仔。就算不甘心於這樣的設置,豬們能做的也不過是種豬不與母豬交配,母豬會吃掉小豬仔。不然還能怎麼樣呢?「豬總是豬啊」。但是那隻豬與眾不同,它有着幾乎不屬於豬的驕傲與不羈,不喜歡豬圈,卻喜歡到處亂逛。吃飽了以後,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還模仿汽車響、拖拉機響。最後因為跳到房上學汽笛,而與人類幹了起來。
不用我提醒,讀者自然明白這不是在寫豬,而是在寫那些崇尚自由的人。然而在我看來,這隻豬沒有任何特立獨行的地方,它不想被劁掉,想叫就叫,看到有人拿槍指着自己就要逃跑,就連嫌棄又髒又臭的老母豬而喜歡村寨里好看一些的豬,不也是豬之常情嗎?
就像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說的那樣,「那一天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這樣美好的奢望和豬的願望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自然而美好的。所謂「特立獨行」,大概是「正常」在不正常的社會中的樣子。「一隻豬」,重點應該在「一隻」上,而非在「特立獨行」。後者多少有些一驚一乍,而前者卻真正彰顯了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的獨立性。
在王小波去世的20年後,人們似乎仍然無法逃脫「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宿命,過着「緩慢受槌」的生活,「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依然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偶像。
評論列表
我感覺老師還是蠻好的,上次分手都特別難過,後來聽了情感調解之後,我也很快走出來了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