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挽回時,一心急於求成,恨不得想掌握對方的一切情況,急於表達自自己情感,但是這樣的節奏,會讓對方更煩你,積累到某個點以後,猛然發現自己突然被對方拉黑了,可是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怎麼避免在挽回中,對方拉黑自己
總結了以下幾點:
【連續提問】
導致連續提問有兩個原因:
1:挽回過程中,急切想馬上掌握對方信息,所以展開調查戶口式提問
2:想找點話題跟對方聊,一問一答是最簡單的聊天方式
儘管這是一種最方便的聊天方式,但是會透支對方的耐心和禮貌。需要禮尚往來,問問對方,再聊聊自己,讓聊天氛圍活躍一些。
讓你們感受一下這種調查戶口式聊天:
男:「你吃了嗎?」
女:「吃了」
男:「在哪吃的?」
女:「公司樓下」
男:「吃的啥」
女:「……」
吃的是「飯」哈哈哈哈哈,這樣聊天對方真的覺得你很無趣,對你無奈,覺得你真的太閒了。
提問不是不可以,提問可以作為尋找話題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會容易給對方造成壓力,所以我們需要對方回答之後,你都給予一定的響應(即自己在這個話題上的相關信息,狀態或感受),比如:
男:「你吃了嗎?」
女:「吃了」
男:「我還沒吃呢,正在想一會去吃樓下的面,你一般在哪吃呢?」
女:「公司樓下」
男:「哈哈哈,我們一樣呢,都是就近選擇。話說你們公司樓下有什麼吃的呢」
像這樣,這樣一問一答一響應式的聊天就可以避免連續提問的壓力了。
但如果對方是傾訴模式,你就可以採取一問一答,作為一個傾聽者角色就好。
【連續提問】
蔡康永說過,聊天時,注意少用「我」,多用「你」開頭,因為每個人聊天都想聊自己。「我昨天看了場電影」
「我去了下超市」
「我不喜歡吃蔬菜」
「我……」
這樣的句式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很多需要你一吐為快的感情。)
可是別人也跟你一樣啊,也會有很多想要說的話,尤其是挽回過程中,沒人會願意花時間聽你一個人喋喋不休,說話時不如把」我」統統換成「你」
比如:
「你昨天去看電影了嗎?」
「你去超市有沒有看到性價比高的」
「你……」
這樣把話題丟給對方,對方是很樂意接話的,然後你再說自己類似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就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產生共鳴。
【情感過度】
情感過度就是你在聊天中傳遞出來的情感超出了你們現有關係,從而讓對方覺得彆扭。
情感過度的表現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過於細緻瑣碎的狀態表達,就是剛剛提到的,老說「我」,另一種是種是過分強烈的感受表達,比如男孩對一個已經分手的女孩說「今天滿腦子想的都是你」,但他意識不到女孩可能會因此覺得尷尬。
你們已經分手了,請先從你們的「戀人」關係中脫離出來。所以不要聊感情,給對方壓力。
情感過度的原因有2點:
1,挽回者想要表達出極致效果,恨不得每句話都一語驚人直搗芳心。
2,對真誠的錯誤理解,認為真誠就是自己所做所想毫無保留地告訴對方。
所謂真誠的原則為「不說假話」即可
【隨意下定論】
一般來說能聊幾次天就被拉黑的,多半是犯了「隨意下定論」的忌諱,對方不需要你下定論:
男:「做什麼呢」
女:「喝咖啡」
男:太愜意了
女:內心想(憑什麼說我愜意,我工作了一天累死了)
隨意下定論包括對別人的情緒、意願、能力、性格、角色進行不由分說的主觀判定,不管你下的定論是否符合事實,作為不熟關係的另一方還是不願意被評價定義。)
有個技巧叫做「用客觀事實淡化主觀意願」。
比如調查青少年自慰行為:
直接問被試「你平時自慰嗎?」
回答yes的人會很少
但改成「很多人有自慰習慣,你呢?」
回答yes的人就明顯多了。
而隨意下定論就屬於——「用主觀判斷覆蓋客觀事實」,正好是反其道行之。
另外,還有一種升級版的、純粹找死的隨意下定論,就是質問——【先給人家扣上一頂帽子,再問人家為什麼要戴這頂帽子。】
男:「做什麼呢?」
女:「喝咖啡」
男:「為什麼你總是活得這麼愜意?」
哈哈哈哈,寫到這裡我不由得笑出聲了聲,純粹自殺行為,不拉黑你,拉黑誰。
而真正的社交高手只有在滿足兩點時才會偶爾評價對方:
1:確保自己能夠說對
2:確保對方願意聽
評論列表
這個真的給我們很多幫助,特別是對愛情懵懂無知的年紀,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可以幫助複合嗎?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