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人質綜合症 ,指的是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奇特的情結。
這個名字源於1973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Norrmalmstorg中心的銀行搶劫案,持槍歹徒挾持幾個銀行職員於保管庫里,六天後,人質被警方解救出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離開保管庫後,幾名人質反而將劫持者掩護起來,保護他不受警方的傷害,此後甚至拒絕提供不利於綁匪的證詞。更為離奇的是,其中一名女人質還由此愛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獲釋後就要嫁給他。
心態學家們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描述為,一種在敵對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極端的應對或者生存機制。在一些事件中,一個人被囚禁了好幾年,外面的世界對他而言是危險和渺茫的象徵,而密封的門卻意味着安全。
這裡為大家介紹兩宗斯德哥爾摩效應例舉及其斯德哥爾摩效應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斯德哥爾摩效應例舉
1、肖恩•霍恩貝克(Shawn Hornbeck)
2002年10月6日,11歲的密蘇里州居民肖恩騎着單車去他朋友家,有人故意用汽車撞了他。司機從車上下來,將肖恩裝上車,然後駕車逃離。事後,警察、消防員,和志願者們在出事地點到處搜尋,但一無所獲,直到四年半後,另一名失蹤孩子,13歲的威廉•本傑明•歐恩比(William Benjamin Ownby)與已經變成青少年的肖恩一起被發現在德夫林 (Devlin)的公寓裡。德夫林最後以綁架罪名被警方逮捕。獲救後的肖恩告訴執法部門,在德夫林監視下,他可以自由地去公共場所購物,交女朋友和上網。執法部門詢問他為什麼不試圖逃跑,肖恩透露德夫林經常對他灌輸強烈的恐懼感覺和暴力威脅,使他產生了心態障礙,才得以被德夫林長期囚禁。
2、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
歷史上最臭名遠揚的綁架案之一,19歲的赫斯特是美國著名出版人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孫女。1974年2月4日的早上,一群持槍的恐怖分子闖入赫斯特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市的公寓,赫斯特的未婚夫被暴打,而赫斯特則被恐怖分子帶走了。FBI很快得知綁架赫斯特的恐怖分子是一群自稱共生解放軍的人(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 SLA),他們企圖與美國發動戰爭。這群組織的名下有大量的屠殺記錄,他們這次綁架赫斯特,是想借這名女繼承者作為經濟和政治的籌碼。
赫斯特綁架的新聞很快占據了所有的頭條。然而這起案子在1974年4月發生了不可思議的的扭轉:赫斯特加入了綁架她的組織並且宣布了她想成為革命者的意願,她甚至協助了一起銀行搶劫,並與趕到的洛杉磯警方發生了槍戰,SLA的首領在槍戰中死亡,而赫斯特逃走了,一直逍遙法外,直到1975年9月18日在舊金山被抓獲,赫斯特被以搶劫罪判入獄7年。在她的辯護中,赫斯特聲稱她被組織洗腦,在監獄裡蹲了兩年後她就被赦免出獄了。赫斯特那聳人聽聞的故事成為了無數電影、紀錄片、教材和圖書的題材。
二、斯德哥爾摩效應治療方法
1、幫助受害者認識自己,發展受害者的個人潛能。
2、幫助受害者建立積極的心態,不輕易屈服於現實。
3、了解加害人的軟肋伺機發起自衛性反擊。
4、建立限制加害人作惡的制度。
評論列表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可以幫助複合嗎?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