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審美主體對客觀現實美的主觀感受。是人的一種心態現象,即人類的審美意識。
一、美感是什麼
1、概述
定義: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直接欣賞對象的美而激起興感愉悅的感情狀態,是對事物的美的反應,但卻不是事物的美的鏡子般的消極、被動、直觀、機械的反映。
美感是什麼,是人們審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而產生的主觀體驗,是對事物美的體驗。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稟賦,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
而近代的科學與心態學研究發現,人的感知能力取決於先天的遺傳因素-丘覺,它決定了人的感知(知道)範圍,包括對美的感觸。這對美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產生過程
人類的美感來源於動物的本能,卻超越了動物的本能。美感的歷史起源是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緊密相聯的。首先,美感是適應人類社會實踐的需要;其次,審美的實踐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實踐活動,體現為精神上的滿足;再次,人類的美感活動不斷擴大發展,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意義;第四,美感有起點,但沒有終點。
3、表現形態
美感,是由於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使人產生出的一種快樂感覺。美感,反映的是人的「自我」對客觀事物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需求。人需要客觀事物給自己帶來某些方面的好感,人又根據某種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判斷出了該客觀事物具有給自己帶來所需要的好感的功利價值,該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就會使人產生美感。這就是說,客觀事物對人所表現出的美感,從本質上講,就是人對客觀事物能夠給自己帶來好感所具有的功利價值,通過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在認識層面上的判斷和確認。如,女人對男人表現出的美感,是因為女人在功利價值上能夠滿足男人的在性行為上的主觀需求,這種功利價值通過女人的形態特徵被男人所確認。
客觀事物的美感,是通過其外部的形態特徵表現出來的。根據不同的形成方式,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分為客觀形態和文化形態。客觀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事物客觀形成或具有的有形形態。如,花的色香、瓜果的皮色、女人的容貌和腰身及嗓音、器具的外觀和質地等等。比如,一個女人的天然美麗,通常主要從音容笑貌和身體曲線等客觀實在的形態特徵中表現出來。客觀事物的文化形態,是人們在文化活動中賦予客觀事物的以文化為本質內容的無形形態。
二、一杯茶的美感
一壺好茶,脫離不了好的茶葉,好的茶具和好的泡茶之水。除此之外,泡茶時水的注入方式對茶的品質影響也有很大的軟性因素。
這是因為注水的方式是在泡茶過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環節,其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緩、水線的走勢、高低、粗細都是人為控制,卻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
水線的走勢主要關係到茶底和水流的動靜比例以及茶底接觸水的均勻程度。泡多了茶的人,或對泡茶知之甚多的人,可能就會知道水線的走勢有以下幾種:
1、螺旋形注水
這樣的水線令蓋碗的邊緣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觸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增加。
這樣的注水方式比較適合紅茶和綠茶和白茶,或者泡到後期,滋味比較淡了,也可使用這種方式。
2、環圈注水
注水時水線沿壺蓋或者杯麵旋滿一周,收水時正好回歸出水點。這種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注水時要注意根據注水速度調整旋轉的速度,如果水柱需細就慢旋,如果水柱粗就快旋。
這樣的注水方式,可令茶的邊緣部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水,而面上中間部份的茶則主要靠水位上漲後才能接觸到水,如此一來,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就沒那麼高。
這樣的注水方式適合嫩度比較高的綠茶。
3、單邊定點注水
注水點固定在一個地方,可讓茶僅有一邊能夠接觸到水,那麼茶水在注水開始時溶合度就較差。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點在蓋碗壁上,那將注水點放在蓋碗和茶底之間,會融合得更好些。
這種注水方式適合需要出湯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4、正中定點注水
正中定點的注水方式是一種較為極端的方式,通常和較細的水線和長時間的緩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間的一小部份能夠和水線直接接觸,其它則統統在一種極其緩慢的節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時間的溶合度達到最差,茶湯的層次感也最明顯。
很多有發酵現象的茶會因此出現滋味過於凝聚,和茶湯分離的情況。
注水方式主要關乎以下五個變量: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緩、水線的走勢、水線的高低、水線的粗細。
1、注水的快慢:主要影響到浸泡過程中水溫的高低,且順便影響到水流的急緩,除了跟茶湯滋味的濃淡相關以外,也影響到湯感和香氣的協調性。
2、水流的急緩:主要影響到滋味和香氣和湯感之間的協調關係,急的水流令茶葉旋動,茶和水在接觸第一時間的相對高溫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氣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氣高揚,茶湯的厚度和軟度則會相應下降。而緩慢的水流則令茶保持相對的靜止,接觸水的茶底緩慢的溶出,在出湯的時候再一次在較低溫度下融合,令茶湯的厚度和軟度上升,層次感加強,同時令茶湯的香氣下降。
3、水線的高低:水線的高低主要關係到兩個問題,一是水在沖泡過程中的降溫作用,二是在沖泡過程中水線的高低起伏令注水過程中茶和水的動靜得到起伏,水線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來做沖泡時的微調。
4、水線的粗細:水線的粗細主要關係到注水過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動靜有關外,也跟注水的時間和速度相關,同樣,水線的粗細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調手段。
5、出湯方式:緩慢的出湯主要對前期浸泡相對靜態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湯有融合調節作用,越緩慢均勻的出湯令茶湯在出湯時候的溶合越有層次,且相對融合溫度越低,其湯感也越軟。而越快速的出湯則令茶湯的融合度越好,香氣越高。相對於注水方式來說,出湯方式的影響要小得多,在沖泡過程中也屬於微調作用。
出湯後殘留的茶湯:出湯後殘留的茶湯令下一次浸泡的時候整體溫度降低,導致一杯茶的美感的程度下降,苦澀味較相同濃度的茶湯有所減低,湯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則會有所提升,並且令相鄰兩泡之間的感覺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穩定。出湯後殘留茶湯的做法被稱為「留根法」常常被用來泡製那些有異雜味的茶。
評論列表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