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態學,心態學的發展在現在是越來越廣泛。那麼,心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
一、什麼是心態學
心態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態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態學包括基礎心態學與應用心態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態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態機能,同時,心態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態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態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態學有關,人類心態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態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態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態學事業的基礎。
二、心態學的發展
19世紀生理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心態學的誕生準備了必要條件。德國感官生理學家韋伯(1795—1878)首先確立了感覺的差別閾限定律。稍後,費希納(1801-1887)發展了韋伯的研究,運用心態物理法確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態現象之間的函數關係。他們的研究方法成為科學心態學研究的楷模。心態學從哲學中真正分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態學實驗室,用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心態現象,這被公認為是心態科學獨立的標誌。
>>簡愛情感會員,立即領券暢聽百門簡愛優課,輕聽每一天,陪伴追愛的你。
馮特反對用哲學思辨的方式探討心態現象,堅持用觀察、實驗以及數理統計等自然科學的方法去揭示心態過程的規律,因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培養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馮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態學原理》一書被譽為「心態學獨立的宣言書」,是心態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體系的心態學專著。馮特是科學心態學的奠基人,也是心態學史上第一位專業心態學家。
三、心態學的研究對象
心態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態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態現象的共同性一面。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態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情感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意志過程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態過程。
以上三種過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態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
相關文章推薦:
不會談戀愛?教你擁有甜甜的戀愛
談戀愛是什麼感覺?戀愛保險是什麼?
了解戀愛的意義讓你更想談戀愛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