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關於女性的話題總是能夠引起流量與爭論,一方面是因為社交網絡女性占比較高,另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有同樣的共鳴或是憤怒。
一、關於女性的話題
回想一下今年的新聞,一對清潔工夫婦,生了七個孩子都是女兒,一定要個男孩,標題是「如果有男孩,事情就不一樣了。」;榆林的一位即將待產的孕婦,人受不了生理上的痛,從醫院大樓一躍而下,一屍兩命,事情的真相也成了羅生門;
火車站裡,一男子肆無忌憚地將手伸進他懷裡小女孩的上衣,女孩懵懂地玩着手機,人流密集的車站沒有一個人制止,後查證女孩是養女;台灣作家林奕含在寫完帶有點自傳式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選擇自殺;和頤酒店,一男子就在酒店將女生強行拖走,女生奮力反抗待到終於有人察覺出異樣才僥倖逃脫。
再對比一下社交網絡上的言論:女人一定要經濟獨立,結婚帶來的痛苦多於幸福,如果嫁不好,是會被逼着生二胎的,前男友都是渣男活該被DISS,我永遠比他的現女友好看。
像是兩個極端的平行時空,現實里,存在着許多女孩沒有選擇的自主權,而在互聯網世界裡,成為一種有點矯枉過正的自尊感,我不知道這是否源於長期自卑感的反彈。
回到十年前,小時候看的偶像劇是怎樣的呢?女主傻白甜,遇到困難會有男主男配幫她解決一切,她只需要甜甜地笑或撒個嬌就萬事俱備了,這樣的偶像劇女主在潛移默化中,讓女性觀眾代入,塑造了女性的婚戀觀甚至價值觀,女性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二、女性話題的那些事兒
作為女性,有一樣功能便是生育,她有子宮,因此自然屆種族的繁殖任務理所當然地落在她的頭上,這是與生俱來的,至少在現在,科技的力量還無法改變這一點。因為生育,她需要忍受身體各系統的紊亂,承擔新生兒必定無疑會帶來的痛苦,她成為一個弱者,在某種程度上,生理的一切一直讓她成為弱者,生理期的防範小心,激素的平衡調節等等,這就是自身的限制,要克服,才能達到男性天生的條件。
我不了解社會,所學的都是書本上和觀察的結論,我想,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當然有各色各樣的女性,有獨立精英,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力量;也有小家碧玉,渴望安定而美好的家庭婚姻;當然也有撒嬌賣萌的姑娘,喜歡被保護被寵愛的生活;也有特立獨行不顧世俗的女生,游移在性別的交叉地帶尋找自我的風格等等,男性也一樣,有的陽剛,有的陰柔,有的秀美,本身就不應該成為被DISS的原因。娘娘腔這種蔑視性的稱號,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都是一種不尊重。
重點從來不是怎麼說,而是怎麼做。無論性別,首先是人,應當受到尊重並且不帶偏見,其次才是各種差異,地域、種族、性別等等,最大的偏見在於,在沒有給弱勢一方平等的環境的機會下,就妄自判定他人的屬性與價值。
三、女性關注的話題
1、時尚
時尚永遠都是女人不會變的話題,不管是什麼年齡階層的,因為女人愛美,所以就會更加地關注時尚潮流之類的事物,因為時尚的東西總是能給她們帶來更好的美麗和千變萬化美的體驗。
2、男人
這個是成年女性的主要話題,一個成年女性,就會慢慢地談論男人的好與壞,以及性格;然後會給她們談論她們終身的伴侶應該是怎麼樣的?因為她們馬上就要步入婚姻或選擇她們的終身伴侶。
3、這個主要是成年女性的話題,她們會經常談論她們在工作、生活、家庭關係的壓力;因為她們通常都是需要訴苦的,女人不比男人,女人是有氣,就必須需要發泄的,這是本性使然。
4、孩子
這個是已婚女性經常談論的話題,未有孩子的,就想着生孩子;有孩子的,就想着怎麼撫養孩子,教育孩子,想着讓孩子變成一個她們期望的人。
5、家庭關係
大多數已婚女性,這些女性話題成為日常,都會為家庭關係而頭疼,她們要處理與公婆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與親戚的關係,與朋友的關係,甚至是與老公的關係。因為她們的角色變得多了,需要承擔的也多了,所以也會成為她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之一。
熱門文章推薦:
約會看電影out:教你三個約會技巧 感情迅速升溫
約會攻略之如何討女孩子歡心
相親約會:如何選一個好的約會場所
評論列表
差一點就放棄了,幸好遇見你們,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