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心態學也一樣。很多心態學家對心態學史產生弄濃厚的興趣,撰寫了很多相關的心態學文章以及心態學圖書。下面大家簡單論述心態學歷史及心態學學派的產生與發展。
一、現代心態學的產生
艾賓浩斯曾經說過:心態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但卻只有一個短暫的心態學史。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儒家學說中就有論述心態學思想的不少心態學文章。在國外,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是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心態現象的心態學圖書。
(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三個德國人共同創立了科學的心態學,這也預示着心態學史的開始:
1、馮特在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態學實驗室,開始對心態現象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在心態學史上,人們公認1879年是心態學的正式誕生之年,馮特被譽為「心態學之父」。
2、費希納創立了心態物理學。
3、艾賓浩斯用實驗法研究高級心態現象。
二、現代西方心態學的主要流派
馮特建立心態學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心態學進入派別林立的時代,這也就是心態學學派的產生。
1、構造主義
代表人物,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構造主義心態學學派認為,心態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意識可以分解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
心態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內省(即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的結構。
2、機能主義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態學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認為,心態學應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態或意識的功能;意識不是心態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是個人的,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功能的。在研究方法上,機能主義認為不應局限於內省法,可以採用觀察、測驗、調查等方法。
機能主義對心態學面向實際生活過程起了推動作用。芝加哥大學的心態系主任卡爾於1925年出版的《心態學——對心態活動的研究》,是機能心態學完成形式的心態學文章。
3、行為主義
代表人物,美國心態學家華生。其最重要的特點是:
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態學應研究行為。認為意識看不見摸不着無法進行觀察和測量。
個體的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被動學習的。反對遺傳決定論,代之以環境決定論。把對動物研究得到的結果(行為的原理原則),用來解釋人的行為。
4、格式塔心態學
代表人物是韋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狀」或「組型」之意,有整體的意味,這個名稱代表了這個學派的宗旨。
特點:
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元素。認為人的心態現象是一個整體,知覺是心態組織的過程。在知覺、學習、思維和問題解決方面做了大量實驗研究,有重要的貢獻。「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着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5、精神分析論
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這一理論不僅是心態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也是20世紀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特點如下:
理論觀點不是來自大學教授的書齋和實驗室,而是來源於精神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不以人的意識和正常行為為對象,而以人的無意識和異常行為為對象;不採用實驗法,而是用臨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為研究方法。
在很長時間內被拒於心態學主流之外,有時也被稱為「非學院派的心態學」。1908年,在奧地利西部的薩爾茨堡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精神分析大會,會議決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鑑》心態學圖書。同年弗洛伊德組織的「心態學星期三討論會」改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這些都標誌着精神分析學派的正式成立。
6、人本主義心態學
被稱為當代心態學中的「第三勢力」,因為它既反對行為主義,又反對精神分析。
主張心態學應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應研究人不同於動物的一些複雜經驗。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無意識的欲望驅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類本性中蘊藏着無限的發展潛力。
7、認知心態學
20世紀40年代末,在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影響下,誕生了認知心態學,認知心態學家將人的認知過程類比為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用實驗法研究人的內部心態過程。
熱門文章推薦:
為何夢見他?總是夢見前男友
夢見丈夫有外遇代表什麼
10道挽回測試題:快來測你們的複合機會大不大
評論列表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往往忽略了感情的經營,適當的情感諮詢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像你們這樣專業的機構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