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兒而生》這部日本倫理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並參與討論,而其中可以引申出的話題『為了孩子我可以』『一切都是為你好』等等,這些話題你怎麼看呢?
一、為女兒而生
《為女兒而生》是日本的一部倫理劇。
(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劇情簡介:
55歲的山咲翠受到在婦產科工作的獨生女曽根崎理恵的拜託。希望母親能代替因病摘除子宮的自己,代理生子。翠猶豫着接受了女兒的請求。但是代理生子在國內,原則上是不允許的。
理惠代替多病的茉莉亞院長診斷的瑪麗亞診所里,秘密進行的受精卵移植成功,翠的肚子裡開始孕育理惠的受精卵。翠和由美她們一起,成為瑪麗亞診所最後的一位孕婦。但是助產婦妙高與理惠爭辯,認為這種懷孕方式是不當的。還有對翠懷有微弱的戀慕之情的丸山開始追查代理生子的秘密。甚至向理惠工作的大學醫院郵遞了匿名告發文章。「理惠醫生在瑪麗亞診所里計劃進行代理生子。」
二、『一切都是為你好』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對於為你好這三個字,很多朋友估計都聽過甚至留有陰影,有朋友說:小時候,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媽媽跟我說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小學的時候,考試沒有考好,媽媽會拿起書本打我的手掌 「誰叫你不聽話,還不是為你好!?」
媽媽和爸爸吵架以後,總會跟我說 「要不是為了你好,我們早就離婚了。」
長大以後,不管是學業還是戀愛婚姻,媽媽總是大談特談自己的想法,並再三囑咐一定要聽她。美其名曰:「我這是為了你好,怕你吃虧」
老實說,聽到媽媽說「一切都是為了我」的時候,心裡會升騰起一股濃濃的愧疚感。『一切都是為你好』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我爸媽總說省吃儉用都是為了我,所以我很自卑,也對父母很愧疚。但是,其實我們家並不窮啊。醒悟之後,心中是巨大的憤怒,知道他們綁架了我。我對他們再也愛不起來。
從小到大,太多太多人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為了保護孩子,他們往往需要在事業和家庭中做出抉擇,要為孩子學習、生活、興趣等各種事情發愁。但是,父母這麼做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我為了你好」這句話里其實潛藏了許多其他層面的含義。
一切都是為你好 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1、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
很多丈夫出軌的女性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才不離婚。」言下之意是:我為你吃了這麼多苦,你要是不聽話,就太不懂事了。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責,暗暗告訴自己:為了補償媽媽,一定要聽話。此外,去哪個學校、報什麼專業、和誰結婚……這類父母都會以「為你好」為名包辦。這並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而是控制。孩子在父母身邊時痛不欲生、渴望擺脫,離開父母后不知所措,難以自己做決定。
2、為了你好,我就不必焦慮
朋友圈常見吐槽是:養孩子壓力太大了!這些媽媽,奶粉要買進口的,早教要去全面發展的,小學要上私立貴族學校…哪怕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種類繁多的輔導班,與其說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如說是安撫父母的焦慮。但是,有多少父母問過孩子願不願意呢?
朋友B從小是「別人家的孩子」,各種競賽的獎拿到手軟。大學時她曾說:我媽工作清閒,花了很多時間陪我,說一切都是為了我。我爸也說是我讓他揚眉吐氣。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覺得自己背負了父母的人生意義,不敢去做真正喜歡的事,怕一旦出錯,就毀了全家。
一切「為了孩子好」,本質上是逃避。父母擔心被社會淘汰,自己又缺乏成長空間,於是將成長的壓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每個人只能為自己負責,他人生命的重量,孩子背負不起。
3、為了你好,就是為了我自己好
小時候生活艱難的父母,更傾向於在物質上過度滿足孩子。他們常說的話是:我不希望孩子的童年像我一樣。看起來,這種「為了孩子好」有那麼一點偉大的味道。事實上,不過問孩子真實的需求,就給他自認為最好的一切,源自父母的自戀。
無節制地為孩子好,是將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給孩子。為孩子好,就是為自己好,是在補償童年的自己。這些父母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一輩子做他們「內在小孩」的投射對象。孩子如果認同了,就會如父母所願,一直無法獨立。
那麼,父母為什麼不能坦誠地表達呢?因為,坦誠要冒很大的風險。人很難接納真實的自己,當了父母也一樣。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難以對別人敞開心扉,分享感受,因為擔心一旦別人知道了我們真實的樣子,就不愛我們了。父母對孩子也一樣,怕表露出內心軟弱的一面,毀了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媽媽因工作不順而遷怒孩子,她怎能對孩子說是因為被老闆批評了呢?只能歸咎於孩子不聽話。同樣的,父母無法對孩子訴說內心的焦慮、恐慌、控制欲、無意義感……一切無法說出口的話,都歸結成「我是為你好」。
4、迫於道德壓力,父母無法接納自己的欲望
不止孩子承擔了孝順的壓力,父母也在承擔「無條件愛孩子」的壓力,那就是:身為父母,一舉一動必須從孩子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孩子好。父母即便意識到了與孩子的利益衝突,出於政治正確,也不敢表達。
無法接納自己身為父母,依然有各種欲望,只能把「為了自己」美化成「為了孩子」。
5、「我是為了我自己。」
如果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會輕鬆很多。無條件的愛,只是一個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個必須達到的終點。做父母不求完美,只要坦誠就夠了。父母即使愛孩子,也會有脆弱、無能為力的時刻。
身為父母,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需求。事實上,父母和孩子都在互相滿足對方的需求。孩子因父母的照顧而逐漸成長,父母因孩子的到來而體驗到更豐富的生命。
對於那些焦慮、恐慌、控制欲、無意義感,雖然無法立刻解決,但可以承認它們的存在,不再把它們通通裝在「為孩子好」的框裡。
同時讓自己努力成為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努力。
熱門文章推薦:
約會看電影out:教你三個約會技巧 感情迅速升溫
挽回你用對方法了嗎?6步走教你針對性挽回
相親約會:如何選一個好的約會場所
評論列表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可以幫助複合嗎?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