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人格障礙,這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可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種人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今天跟着簡愛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邊緣性人格障礙什麼意思。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定義:
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徵有學者描述便是「穩定的不穩定」,往往表現為治療上的不依從,治療難度很大。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在最近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認識和研究正幫助提高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治療和了解。同時,它仍然處在一個倍受爭議的情況下,尤其當女性病患遠遠多於男性病患時,質疑了性別偏見。儘管缺乏確切的數據,但是在美國有1~2%的成人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病患(BPD)。此項數據來自於一項統計:每33個婦女中有一個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病患,而男性是每100個中有一個此種病患,並且通常是在剛成年階段。加/信,一對一免費分析情感問題
此類人格障礙患者在自我形象,心境,行為和人際交往中表現不穩定。病徵在成年早期即已顯露,但隨年齡增長趨於緩和或穩定。患者相信自己由於在童年被剝奪了充分的關愛而感到空虛,憤怒,有權要求撫愛。因此他們無休止地尋求關愛。在精神科和其他各類衛生保健機構中,此類人格障礙最為多見。
當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感到他人的關心時,他們表現得猶如孤獨的棄兒,為痛苦,物質濫用,飲食障礙和過去遭受的虐待尋求幫助。但當他們害怕失去別人的關心時,其心境會發生戲劇性改變,往往表現出不適當的,強烈的憤怒。與此同時還伴有對世界,對自身以及對他人看法的徹底轉變——從黑到白,從恨到愛。反之亦然。他們的觀念永無折中之時。當他們感覺被拋棄時(亦即徹底孤獨),他們會自我隔離或極度衝動。有時因為對現實觀念的貧乏,他們會表現出精神病樣思維的短暫片段,例如偏執性想法和幻覺。
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比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更多思維過程障礙,而且更多地把攻擊性轉向自身。他們與表演性人格障礙患者相比更憤怒,更衝動,對身份認識陷入混亂,並且具有持久的空虛感、認同障礙及遇到應急時發生短暫的精神病發作。他們試圖喚起保護人強烈的,發自內心的撫愛。但患者病情的反覆,虛構的不滿以及違反治療計劃,常使保護人——包括醫生——對其沮喪失望,視其為拒絕幫助。常用的應對機制是分裂,顯露,疑病與投射。
相反對於揮之不去的印象,新的證據表明一部分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們在接受治療以及周圍人的幫助之下,過一段時間往往可以好轉並且過着幸福、平靜的生活。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成因: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產生原因仍然在調查中,並且還沒有知道阻止的方法。產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遺傳學。一些研究雙胞胎和家庭的學者認為人格障礙會遺傳。
·環境因素。很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都有一個童年被虐待的經歷,被忽略或者強行離開照料或者愛護自己的親人。童年遭受到情緒極不穩定的父母的影響,導致人格的部分分裂,無法將好與壞兩極融合,無法對世界產生統一和綜合的觀念。從而,對於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期待,而這兩者都不是現實的,只好在這兩極震盪——形成一種極其不穩定的人格。
心態社會因素:
1、童年虐待。很多患有這種障礙的人都表明在童年時期受到過性或身體虐待。
2、忽視。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患在童年時期嚴重缺乏關愛,被忽略甚至被遺棄。
3、多數病人的童年與家人分離,被忽視,雙親有衝動和憂鬱的特質
4、幼年時就被迫擔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換
5、人格成熟的過程受到阻撓,與父母分離並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受到破壞
台灣咨商心態師高育仁認為,邊緣性人格的五大罹患可能因素為:
1、0至3 歲的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2、3至12 孤單的童年經驗
3、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4、家庭的不良氣氛
5、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如果一個直系的家庭成員-母親,父親或兄弟姐妹-有這種疾病的話,那麼你處於更高的風險中。
腦病理學: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神經影像學研究結果顯示:(腦)結構功能不良。MRI研究發現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海馬體和杏仁核容積減低,或者僅杏仁核容積減低。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標籤: 邊緣性人格障礙
評論列表
有時侯自己陷進去出不了只能找專業的人士幫忙,我覺得挺不錯的,推薦!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