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有了解過嗎?平時我們只知道精神疾病,但是關於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的由來一無所知,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一、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概述
精神分析學派產生於1900年,其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態學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態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衝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欲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態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着先天本能與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態治療,擴大了心態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態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為代表的一批心態學家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說、泛性論和人格結構論,強調文化背景和社會因素對精神病產生和人格發展的影響,在美國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新精神分析學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學說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儘管在其理論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稱,但歸根結底,仍然是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起主要作用。
二、社會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壟斷資產階級殘酷掠奪;中小資產階級面臨着破產;整個社會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道德淪喪,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便自然地導致人們精神病和神經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其實主要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產造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過於緊張造成的。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撫慰成為一種需要。)
三、思想背景
布倫塔諾的意動心態學、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及其提出的無意識和意識的等差觀念、赫爾發展的意識閾概念以及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思想對弗洛伊德都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醫學背景
神經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認為是妖魔附體,隨着科學和社會思想的進步,神經病的機體病因觀取代了神經病的迷信觀,認為精神病學必須從生理的臨床的基礎出發,並主張精神病理學必須歸結為腦子病理學。然後在奧地利醫生麥斯麥的通磁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最終確立了催眠術的概念。關於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還心態,不同的學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讓內強調把催眠作為一種心態治療方法,精神病和神經病的概念才從機體的概念轉向心態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因學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導。
五、觀點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態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着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態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慾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態應用。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評論列表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