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學上有很多心態效應,而且這些效應在職場上也是有很多的運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權威、鰱魚、旁觀者以及羊群效應等,以及它們的解析。
一、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態」,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讚許心態」,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
權威暗示效應的寓意: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權威暗示。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權威效應」的例子很多:做廣告時請權威人物讚譽某種產品,在辯論說理時引用權威人物的話作為論據等等。在人際交往中,利用權威的效應,還能夠達到引導或改變對方的態度和行為的目的。
二、鰱魚效應
鲶魚效應即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相關物流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常用來比喻一些安於現狀的人,說他們不去取上進,說生活中應該要有用於激勵的「鰱魚」。
沙丁魚是鯡魚家族中的一種,生活在南北半球溫度在6℃~20℃範圍內的海洋中。沙丁魚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是歐美人最喜歡食用的一種魚類。等同於「鰱魚效應」、「鲶魚效應」、「鯰魚效應」。
很早以前,北歐的挪威人就有從深海捕撈沙丁魚的傳統。那時候海洋里的沙丁魚很多,而出海捕撈的漁船並不多,所以漁民們不用擔心沙丁魚的數量。他們只擔心沙丁魚能否活着抵達港口,因為人們都喜歡食用活潑新鮮的魚類,如果能讓沙丁魚活着到港,售價就會比死魚翻上好幾倍。
沙丁魚性喜密集群棲,而且有不愛動的惰性。當他們被捕撈上船之後,常常因為挨得太緊而窒息死亡。由於漁船每次出海的時間都比較長,少則兩三天,多則六七天。所以等到歸來時,大多數沙丁魚早已死了。漁民們想了無數的辦法,但都失敗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有一條漁船總能帶回來比別人多得多的活魚上岸,由於活魚比死魚貴出好幾倍,這條漁船自然大賺其錢。人們紛紛猜測:原因何在?這條漁船的內部有什麼秘密嗎?可是對這個問題,漁船的船長卻一直三緘其口,人們也始終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這位船長死去之後,人們才終於發現了他成功的秘密。他們打開漁船上的魚槽,發現與其他漁船上魚槽不同的是,裡面多了幾條大鲶魚。原來,鲶魚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之後,會四處遊動,到處挑起摩擦。而習慣群棲的沙丁魚受到這個「異類」的衝擊,自然也會變得 緊張起來,四處遊動。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捕撈上來的沙丁魚的成活率。
後來,人們就從這個故事裡總結出了一條規律,這就是「鲶魚效應」:通過引入外界的競爭者,往往能激活內部的活力。
三、權威效應和鰱魚效應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美國心態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態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的心態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
人們都有一種「安全心態」,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往往是正確的,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有種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同時,人們還有一種「認可心態」,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要求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認可。因此,這兩種心態就誕生了權威效應。
在企業中,領導也可利用權威的效應和鰱魚效應去引導和改變下屬的工作態度以及行為,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個優秀的領導肯定是企業的權威,或者為企業培養了一個權威,然後利用權威暗示效應進行領導。當然,要樹立權威就必須要先對權威有一個全面深層的理解,這樣才能正確地樹立權威,才能讓權威保持得更加長久。
四、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在現場旁觀者的數量影響了突發實事件中親社會反應的可能性。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
社會心態學家拉塔尼和達利(1970)發現當有其他的旁觀者在場時,會顯著的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來,有60多個實驗研究比較了獨自一人或與他人在一起時的親社會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大約有90%的實驗都證明獨自一人時更可能提供幫助。研究還發現,在場人數越多,受害者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小。
拉塔尼和羅丁(1969)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讓參加實驗的被試聽到隔壁辦公室里以為女士從椅子上重重摔下來的聲音並大聲呻吟:「哎呀,我的天吶!我的腳……我……我……不能動……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開……這個……東西。」事情的全部過程大約持續兩分鐘。觀察被試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第一種情境下,被試單獨在場,結果又7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二種情境下,事情發生時有兩個陌生人在場,結果又4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三種情境下,被試與一位消極的實驗者助手在場,他對被試說不用幫忙,結果只有7%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
那些在這個過程中什麼也沒做的人,顯然認為這件事並不是緊急情況。「只是輕微的扭傷」,有人說。「我不想讓她覺得尷尬」,另一些人解釋到。這證明了旁觀者效應,當了解到注意到緊急情況的人增加時,人們施予幫助的可能性變小,所以對於受害者來說,處於人群中也許是不安全的。
在做了這個實驗後,拉塔尼和達利都詢問被試,在場的他人是否會影響他們?雖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在場的人所產生的奇妙影響,但被試卻總是否認這樣的影響。他們只是回答說:「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為與他們不在時是一樣的。」這些答案強化了一個我們熟悉的觀點,我們通常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原因。
五、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稱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從眾心態。「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態。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態,從眾心態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這個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評論列表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