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經常被欺負,這是很多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甚至是休學理由,校園霸凌事件的出現讓很多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影響,那麼霸陵事件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又該如何解決呢?
一、校園霸凌事件出現的原因
所謂霸凌,就是一個或幾個人針對一個受害者進行長期的或有計劃的毆打、辱罵、排擠、勒索。這樣的行為會給施害方帶來畸形快感,給受害方帶來很深的、長久的心態傷害,這也成了很多孩子上學路上的噩夢,以及他們最後的休學理由。
(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同學間偶爾互相打打鬧鬧,甚至某一天一言不合大打出手,這不能叫「霸凌」,因為它們是偶發的,無計劃的,衝突中雙方是平等的——這是兒童正常人性的表達,無關道德,只反映了兒童心智的不成熟,是隨着年齡增長可以改善的幼稚病。回頭想想我們小時候,誰不和誰打個架,尤其男孩子,今天打了架,明天又一起玩,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而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惡,衝突雙方不平等,由施害者和受害者構成,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需要努力尋找解決之道。
因此,面對校園裡學生與學生間的衝突,家長和老師都需要界定一下事情的性質,是霸凌還是孩子間的一些偶發的糾紛。這樣的界定十分必要。界定決定處理方式,處理方式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家長、教師教給孩子如何做人的一部分。
校園霸凌源自社會學習。從家庭開始,父母對孩童的照顧若帶有敵意、不負責任、冷漠,例如遺棄或施以家庭暴力,讓孩童的社會互動處於負向狀態,則孩童將來成為加害人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其次,孩童進入小學後,在學校里受教師影響至深,因為此時孩童正處於模仿階段。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若同學間發生霸凌行為,而教師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學的錯誤價值觀。
孩童的人格養成與家庭生活有密切關聯,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個重要他人。這些重要他人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少或從未給予孩童關懷的父母,其子女極可能成為霸凌加害人。因為霸凌是一種學習行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得自父母對待孩童的態度,採取權威、斥責、懲罰和冷漠做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會產生自卑心態。這些在家中得不到關懷,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將痛苦加諸於他人,藉此宣洩情緒或獲得關懷,這些相對地,採取開明、關懷、寬容和溫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較多正向心態,也較不易產生行為偏差。
在孩童入學後,學校對孩童的身心發展扮演和家庭一樣重的角色,而教師又是其中與學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師因專業判斷採取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導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別。態度正向、行為積極的教師,和態度負面、行為消極的教師會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這些思維上的差異決定學生成為「好學生」或「霸凌加害人」。關懷和監督並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發生率,排斥、放任甚至體罰與霸凌發生率呈正相關關係。
二、霸陵
霸陵漢孝文帝劉恆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因其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即今霸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
201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通過考古研究認為霸陵位於「江村大墓」。
霸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是兩座西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陽原上)。至於為何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霸陵因「因山為陵,不復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並且史料文獻對其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其的具體位置和內部結構。霸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內建寢殿、便殿等。但也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蹟。據記載,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沖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評論列表
每次有疑惑都會請教,你們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謝謝!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