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忘了國家遭受的屈辱,也不能忘記國家經歷的苦難,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侵略我們的一場難以忘卻的事件。中日大戰由此更為壯烈。
一、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中日戰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赴朝中國軍隊在車站與親人話別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大院君李昰應也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 清軍並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於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於影響了整個戰局。
第二階段
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第三階段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日本大本營對山東半島的作戰部署為「海陸夾擊」北洋艦隊。李鴻章在建完各炮台後,即調派綏、鞏軍各4營分別駐守北幫炮台、南幫炮台。同時在劉公島上駐紮北洋護軍,並在海港東西兩口布設防材和敷設水雷248顆。整個山東半島大約有步兵約40個營、騎兵8營、水雷2營。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
三、此次中日大戰失敗原因
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後的封建君主專制難以戰勝年輕先進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
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封閉腐朽軟弱無能」。
軍事原因是「高層一味避戰求和,中層將領瞎指揮,基層軍官貪生怕死。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