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科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法後經過長期的研究和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不僅歇斯底里患者,即便是正常人,在意識的背後都可能具有各種欲望和衝動,不被社會習俗、道德法律所容許,且被壓抑下去而不被意識到。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分為兩個時期,精神分析法的早期發展和精神分析法的後期發展。
壓抑於心靈深處的欲望和動機構成了人的潛意識,它是人類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動機。這種潛意識學說,構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弗洛伊德正是沿着這條線索,逐步發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學說,這是人類認識自我歷程中的偉大成就。
一、精神分析法的早期發展
1、意識和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態可分為3 個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潛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無意識則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範所容的欲望。
(加/信,一對一免費分析精神分析法問題)
2、壓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與規範就產生激烈的鬥爭,往往是欲望遷就規範受到壓抑。由於壓抑的無意識欲望不能闖進意識域裡來,患者難以聯想起自己的隱私這種現象,弗氏稱為抵抗或抗拒。
3、泛性論。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衝動的支配。神經症的產生,就是由於性本能衝動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滿足的結果。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稱性力。里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4、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人的行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時又要受現實的限制。因此,人的心態也就有兩種系統,每種系統各受特殊的原則支配。第一種系統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形成於嬰兒期;第二種系統除受快樂原則支配以外,還受現實原則支配,形成於嬰兒期以後。
二、精神分析法的後期發展
1、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雖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後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因此,他把它們聯成一體,稱為生存本能。
為了與生存本能形成兩極性,於是他又假設了一個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現為一種求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征服的動力,表現為侵略的傾向。但當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為一種自殺的傾向,這種傾向的活動範圍很廣泛,不限於殺人和自殺,還包括自我譴責、自我懲罰、敵手之間的嫉妒以及權威的反抗等。
2、精神結構理論。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是同肉體聯繫着的。
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它處在本我和外部之間,它與本我不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的,所謂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講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職能在於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
在正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中的。如果這種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即會產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在1900年以後成熟起來的。他從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奧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G.榮格,從而構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
三、精神分析法的評價
1、從產生條件看,精神分析不是傳統的學院心態學,而是在精神病治療實踐中產生的。
2、從研究對象來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療失常的人,例如變態行為、人格失常等問題。
3、從研究內容來看,精神分析不是側重研究傳統心態學如感知、思維等顯意識心態問題,而是著重探討潛意識、情慾、動機及人格等更深層次的內容,故又把它稱為深度心態學。
4、從研究方法來看,精神分析不是採取有控制的實驗室實驗法,而是運用臨床觀察法。
5、從精神分析的特點可知,該理論與心態諮詢與治療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既是心態諮詢的一個重要理論,又給心態諮詢與治療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實施的方法。因此,學習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評論列表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