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各種效應因素的影響,異性之間的相處有時候很奇怪,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因為剛開始喜歡上對方,滿心滿眼都是對方的優點,看不見缺點,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效應嗎?今天我們了解一下柯立芝效應、月暈效應、瓦倫達效應和巴納姆效應。
一、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一譯「庫利奇效應」。雄性動物交媾之後又立即與新配偶交媾的現象。大多數哺乳動物在交媾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即使原有的配偶就在身邊,也不再有性行為。這個階段稱為性不應期。其長短,因動物的種類和周圍環境而異,有的幾分鐘,有的幾小時或幾天。但是,如果在雄性動物交媾之後,重新給它一個新的雌的發情對象,它的不應期會大大縮短,甚至立即又出現交媾行為。動物對新配偶所顯示的這種效應,造成單一的雄性動物可使不同的配偶受孕。其生物學意義在於有助於物種的延續。
(情感困惑加導師/信,一對一免費分析)
全新的陌生伴侶對你的多巴胺的提升要遠高於與熟悉的伴侶的性行為,不管你們夫妻愛的有多深。柯立芝效應這種本能反應嚴格來說是一種暫時的應急措施,它最終會讓你感到更為衰竭。新的伴侶和你以前的伴侶一樣不能滿足你。有研究表明夫妻結婚的時間越長,彼此就越容易看對方不順眼、生氣動怒。在情人們蜜月期衝動逐漸消退之後,柯立芝效應尤為明顯。所以剛相愛的人不可避免地認為他們不會受影響——因為他們還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愛戀。
洛杉磯有位男士,揚言有過350位性夥伴,卻迅速地失去了對每個性夥伴(性方面的)興趣。在結婚前,男性通常會以相當高的頻次與未婚妻發生性交行為。然而,結婚數年之後男性的性慾開始減弱,甚至會發生明顯的力比多功能倒轉,即遭受挫折的妻子要求更多的房事,而她「疲憊的」丈夫卻不能滿足其需要。當然,他的情人和辦公室女孩完全能激起他的性喚醒。性治療專家看到很多被妻子稱為「陽痿」的男子,他們私下卻承認與情人在一起時勇猛無比。
人類是穩定的異性戀婚配者,這一點不同於95%的哺乳類物種。這意味着我們註定要從長期的伴侶關係中獲益。而柯立芝效應卻把我們推向了相反的方向。這樣我們就處在濫交以延續基因和維持穩定的夫妻關係的矛盾之中,怎樣解決這種矛盾由我們自己控制。
柯立芝效應還會讓我們完全無視忠誠的夫妻關係的價值,只關注於延續你的基因。為了可能的基因延續需要作出很大的犧牲。
二、月暈效應
暈輪效應(月暈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態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月暈效應提出者:美國心態學家凱利(H. Kelly)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態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
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光環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後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才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企業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為大眾了解並接受?一條捷徑就是讓企業的形象或產品與名人相粘連,讓名人為公司做宣傳。這樣,就能藉助名人的「名氣」幫助企業聚集更旺的人氣。要做到人們一想起公司的產品就想到與之相連的名人。
三、瓦倫達效應
心態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着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心態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心態是心態學上的一個著名論斷。它緣自一個真實的事件。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聞名。他從來沒有出過事故,因此,當演技團這一次要為重要的客人獻技時,決定派他上場。瓦倫達知道這一次上場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美國知名的人物,這一次成功不僅僅將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還會給演技團帶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從前一天開始就一直在仔細琢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想了無數次。
演出開始了,這一次他沒有用保險繩。因為許多年以來他沒有出過錯誤,他有100%的把握不會出錯。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來,一命嗚呼。
事後,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這樣不斷的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鋼絲這事的本身,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瓦倫達太想成功,太不專注於事情本身,太患得患失了。如果他不去想這麼多走鋼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經驗和技能是不會出事的。心態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
四、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態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態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態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態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20世紀50年代,心態學家保羅·米爾以著名的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將弗瑞爾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以上四種效應在研究人與人之間尤其是異性之間的關係時很有幫助,效應有時候讓我們做出不同的反應,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感,所以這些效應你了解了嗎?
熱門文章推薦:
精神緊張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開會發言緊張怎麼辦 4招克服緊張
控制情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評論列表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可以幫助複合嗎?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可以幫助複合嗎?